几年前,相继在机缘巧合之下读到两位所谓“八零后”小说家的作品,一本是童伟格的《王考》,一本是双雪涛的《飞行家》。大概从那时起,我开始关注当代小说家里离我们最近的这一批人。
如果说阅读他们的作品和阅读经典有什么区别,首先是心理距离上的切近,《王考》里的许多故事我已记不起名字(书也由于频繁搬家而不在手边),但那份对生活里看似坚固无疑的东西的疏离、审视、警惕,让同有边缘人心态的我感到亲切。双雪涛更不用说,北方化为乌有的落寞是几代东北人共有的情愫,它可以被具象化为逐渐消失的台球厅、舞厅、黄大仙故事、年味和夸张变形的方言,直到被小说提醒,才有人从麻木中惊觉这种失去可能是一去不返。
除了这些,当然还有小说本身的魅力,源自故事和语言。影视化的浪潮其实对小说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,在两个小时快速讲完一个故事且充满声音视觉刺激的当下,小说家需要更大的能量去将读者从电子大屏前拉回书桌文字前。这种能量有时是瑰奇的想象力,有时是独特细腻的性别视角,有时是让人脊背发凉的叙事戏法,有时仅仅是真诚和平实的还原。
八零后的小说家们都在写什么,以下这份列表只是一个残缺不全的索引,期待你亲自去寻找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