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天理应是一个“袒露”的季节,枝繁叶茂的掩映下,年轻的皮肤、热烈的汗珠显得健康而美丽。但事实上,要在街头找到一个不打伞、不戴墨镜、不涂防晒霜、不穿防晒衫的人,概率堪比找到一个不近视的人。
经过晒黑、晒伤、晒脱皮的三重奏,我们再次表达对于“夏天”的喜爱时,必须要加上一些定语:有空调的、不闷热的、不发霉的、不晒的……只有在这些几乎都被满足的前提下,所有美好的故事才能展开,否则回忆起来恐怕只有一句:别去,太晒了。
那么你有没有想过:如果有一天不带伞出门,怕晒太阳的我们,该去何处寻找一个藏身之所?
‘’光是走去地铁站的路上,背上就全湿了”这是一位朋友向我阐述讨厌夏天的理由里,最平常、又最让人无法反驳的一条。
城市景观中如何考虑荫蔽设计,听起来似乎是一个试卷上不做也不会拉大差距的附加题,但却会极大地影响人的幸福感。如果沿途的建筑遮阳,能够让行人避免在负重累累的通勤中再少撑一把伞,那么无疑解决了一个很大的问题。同时,这些为了冬暖夏凉而进行的设计,也在形塑一种地域风貌,写意着彼时或当下生活的模样,在趋同的现代化建筑中也是稀缺的一笔。
也许日后再回想起对于夏天的记忆,除了外婆家的屋檐,爬满藤蔓的阳台,还有脸贴上去也不烫、远眺过彩虹的玻璃窗;而不是仓皇逃进某一扇写着“内有冷气”的玻璃门里,不得不进行消费的不快。